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204章 恐郑症的种子快发芽吧 (第1/1页)
斩获十七个真鞑子牛录,解救一万五千余关宁军民,练就了六千六百完全不怕鞑子的精兵,及补满编制之后、一万一千敢跟鞑子打守城战的复仇营。 就是郑恩最大的收获了,当然还有兵器若干,甲胄六千,虽然很多甲胄待修复,但铁甲超过一半。 马rou若干,牲畜若干,只能用来繁衍下一代的母伤马四百,只能用来杀了吃rou的阉伤马六百,及重要的战马九百。 这就是郑恩此行的收获大致统计。 哦!还有十多颗恐郑症的种子。 种子种子你快发芽吧!让我你们鞑子身上,看到明军身上的恐鞑症效果吧! 郑恩在内心祈祷着。 如今现阶段的战役圆满结束,鞑子回援部队的消息已经传来,还伴随着一个坏消息。 坏消息是鞑子在攻下北京之后,才收到后方大乱,十七个牛录折损的消息,这时候才回援。 集结了顺军主力,除去折损的一万老营兵,加上援兵还有老营兵八万。 流寇出身的马卒、步卒及明军投降的新附军共三十万。 全军接近四十万的顺军,竟然被半数不到的清兵再一次的打败了。 准确的说,还是三顺王,额,只剩下两顺王了,两顺王、续顺公、祖大寿等的八旗汉军督促吴三桂、王永吉、高第的关宁军,关宁军督促新加入的、一看形式不对做了三臣加汉jianian的唐通、马科、白广恩最新汉jianian军。 八旗汉军折损了镶蓝旗,但还有七旗,又是余丁尽出,加上很多在战场上抬旗,及为了分化加鼓励新加入的汉jianian军,给很多新汉jianian军表现优越的抬了旗。 使得八旗汉军打破纪录,达到了四万。 四万八旗汉军都是相对精锐的。 关宁汉jianian军,为了强大自身,基本上最大限度的拉关宁青壮从军。 要不是多尔衮在看着,恨不得将所有青壮都拉进去,加上拉了很多跟关宁密不可分的永平府青壮从军。 以降低精锐比例,降到正规关宁军只有一半为代价。 让以吴三桂为首,王永吉、高第为辅的关宁汉jianian军,也超过了九万。 倒是高第的兵力没怎么提升,当初跟吴三桂交战的时候,就有一万余正牌关宁军、三万乡勇。 被吴三桂打败再选择臣服之后,还被吴三桂吞并了一些,如今总兵力不过三万不到,但主力关宁军还在。 最新汉jianian军是以唐通、马科、白广恩为首,唐通在历史上一看苗头不对就投了鞑子先不说。 马科、白广恩历史上可是被李自成派出了陕西四川一带。 按照历史,马科、白广恩以顺军将领的身份,跟四川明军、张献忠三方角力呢! 郑恩想着。 看来自己提前散步吴三桂投清、清虏入关的消息,还说的有板有眼有理有据。 不仅让李自成重视起来,留下了马科、白广恩一起参战,还让他两提前一两年做了汉jianian。 还真是无药可救啊! 说来说去,李自成还是败了,败得一塌糊涂,败得比历史上更没面子,历史上李自成可没有集中这么多兵力。 倒是新归附顺军的文武出现了一些变化。 武的本就多是文盲,跟文盲将民族大义,那是要疯的节奏,只能说如果不全面推行剃发易服,他们就不会有太大的抵触。 如今也是,大多数很自然的做了三臣。 成了唐通、白广恩、马科这些新汉jianian,还新一层的汉jianian,只是多尔衮懒得多分,将他们归类在一起就是了。 文官在多尔衮打下,或者说汉jianian部队占领,在李自成匆匆登基称帝再放弃北京的无脑举动之后。 小部分选择了投奔多尔衮做汉jianian,大部分选择了往东的天津及往南等,还在大明掌控的辖区逃。 做顺朝官员可以,毕竟三百年一更替,在华夏大地就只有提前,没有说中断过。 来来回回是汉人掌权,也就是顾炎武口中的亡国。 亡国乃汉族王朝更替,不可阻挡的历史轨迹。 可清虏掌权就不同了,清虏如果一统,那就不是亡国,而是顾炎武口中的亡天下了。 亡天下,汉民族的灭亡也! 哪怕是已经做了贰臣的文官,绝大多数都是选择逃回大明的怀抱,不愿去做那内心唾弃的汉jianian。 王朝更替的亡国可以,民族灭亡的亡天下不可以,这就是时下文官的主流思想,只是多数时候思想没有命重要罢了。 “天津,大明新朝堂所在,曾经拥顺的大量文官、少量武官,前来投靠。 可怎么就没有渣渣玉,咳咳,张家玉的消息呢?按照历史轨迹,张家玉这个时候已经弃顺归明了呀! 他可是岭南三忠,典型的亡国可以,亡天下,呵呵,先从他的尸体上踏过去的那种人。 怎么没情报说他有去天津,张家玉和自己有些交情,自己又特意交代过的,他如果来天津投靠朝廷。 自己一定会知道呀! 难道南下了?” ———— “啊嚏~” 另一头,华夏中原地区,郑恩思恋的人张家玉,骑在高头大马上、顶盔掼甲的他,没由来的打了一个人喷嚏。 正在跟他汇报的两大部将都露出了关心之色,很不巧,这张家玉的两大部将都跟郑恩有些渊源。 一个是彰义门时,见证郑恩撒泼打滚、听张家玉之令救了郑恩一命的人——李梦。 一个是北京撤出路上,差点要了郑恩性命,也因为郑恩实力大损,差点被高皇后斩首的人——刘亮。 两人都是老营将领,李梦因为是河南人,资格虽老,但不入核心圈,加之读了十多年的书,连个秀才都考不上,所以对全国读书人尖子生,庶吉士张家玉特别推崇。 从张家玉受郑恩启发,决定携笔从戎的时候,就成了张家玉的部将。 贡生出身,也在文人携笔从戎之列的郑恩,立下赫赫军功的消息不断传来,刺激的张家玉,提前好几年开始了携笔从戎之路,并一去不回头。 征吴三桂,随军出征,抵抗清虏,顶在前线。 就在李自成北京称帝,高皇后要杀刘亮祭旗的时候,他挺身而出。 如今随李过往西南撤退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