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二十五节 川江号子 (第2/2页)
界观越来越倾向于工业化,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资本家了。 “水运很重要,您大概不知道,同样货物运输量,美国大平原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是四川的五分之一。为什么,就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密西西比河水道运输,而四川的农产品,却大多数要靠川汉铁路和成昆铁路等代价高昂的铁路。” 一说到农产品,张謇顿时就认真听起来了。 杨潮所说的数据,有些是后世的数据,不过他自己脑子也记混了。 杨潮记得同样货物运输量,在美国的运输成本比为1:4:15,铁路水运比差不多四比一的关系。 “我找水利专家做了一份疏通三峡水道的设计。如果最高水准施工,可以让3千吨航船出入四川。如果四川将岷江等河流进行综合治理,整个四川的水运条件,不会比欧洲的德国差。四川的环境不错,最适合农业发展,如果运输条件也解决了,依托本地的农业。四川可以形成世界第一等的食品工业。” 杨潮说完,张謇点了点头。 随即问道:“那么投资呢?” 杨潮道:“投资不是问题,应该说经营水道是最划算额,形成同样的运输能力。河运、铁路、公路所需的基础投资比为1:3:7,疏通三百公里的三峡水稻,顶多也就是一百公里的铁路造价,你说能花多少钱?” 张謇马上道:“那很划算啊,那还等什么。” 杨潮瞪了他一眼:“你说干就干啊。还要等水利专家继续做进一步的论证。目前数据还不够,我打算亲自去调查一下。跟上海的水利专家一起,你去不去,如果你没空的话,就算了。” 张謇马上道:“谁没有时间,时间多得是,关乎川蜀八千万父老生计的大事,必须得去看。”
杨潮心中暗笑,张謇上钩就好。 马上出发,上海专家早就准备好了。坐火车到奉节,然后从这里坐船,顺流进入瞿塘峡,瞿塘峡的壮观,让张謇这样的文人颇有一番豪情。 张澜派来的水利专家曾弘是留日学生,曾在川汉铁路上做过早期工作,但是薪水微薄,常常需要家里补贴,通过留日同学关系,在水利局找了一份工作。在黄河上积累了水利知识。 这次四川要修三峡,张澜又把他请了回来,当年就是张澜请他在川汉铁路上工作的,当年没钱。现在有钱了,给他涨了工资。 “您小心点!” 曾弘很谦卑,这是留日学生的普遍现状,不是从日本学到了那一套,而是杨潮主政开始,留日学生在中国普遍混的不如意。因为杨潮偏爱留欧、留美学生,觉得日本学生让日本人给塞的私货太多了,但打败日本后,杨潮就不再对日本学生有歧视了,可社会已经形成了日本不如欧美的惯性认识,所以留日的背景,还比不上在青岛上过学来的好。 进入瞿塘峡,看到了很多船。 四川货物多走铁路的概念,杨潮认为也不对,因为他看到了很多船,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水运现在的制约太大,无法运送太多物资,才让铁路占据了绝大多数货运量,倒不是四川人不想用长江运输,是运不出去。 有轮船,还有木船,显然这里的航运十分落后。 很快就看到一处比较平缓的河岸,发现很多船停靠在岸边。 曾弘很健谈立刻解释起来:“前面是黑石滩,有一块黑色的巨石堵在江中,逼仄水道,水流湍急,过滩需得拉纤。这些船留在这里等着过滩呢。” 川江纤夫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职业,因为像现在这里,几十艘船聚在一起,船工们互相帮忙,一艘一艘拉过去后,才一起走,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互助习性,纤夫就是船工,船工就是纤夫。 “那如果有船落单,就像我们这样,怎么办?” 杨潮笑道,他们是一艘轮船,不过是艘小轮船,三峡过不了大船,千吨是一道坎。 曾弘笑道:“我们的船虽小,但是马力大,不惧激流。若是落单的木船,则需要找纤夫了,这两岸山崖上就有不少村子,山崖种不了地,他们有的在岩洞中凿盐水煮卤,平时也帮人拉纤。” 杨潮疑道:“那怎么找他们呢?” 这又没有电话。 曾弘的手圈成一个筒状捂在嘴上,突然发出呜噜噜噜的声音,也不知道是什么号子。 “就这样,川江号子,听到就有人来了。” 杨潮恍然大悟,原来川江号子,是起这作用啊,这是古代电报啊,他还以为川江号子就是唱唱黄歌,纤夫们苦闷之下用来解闷呢。 “看,黑石滩到了!” 曾弘突然提醒,杨潮抬头一看,一座巨大的黑石,几乎压在江心,将长江水道急速收紧,水流突然加速,发出哗啦啦啦的水声,而那黑石上充满气孔,地理学家肯定知道,这是一块巨大的火山岩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