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九百九十七章 皇帝不治国  (第1/1页)
    PS:感谢书友“宋代大侠”投的月票,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。    只是女子依旧是社会地位的底层,因为她们对学识的浸润、掌握先天不足,这需要时间慢慢演变。    朝廷为此特设了教育部,把对科举的管辖从礼部独立出来,但依旧属于内阁隶属。    教育部的设立改变了各级官府对科举应试的把控。    虽然无法根绝舞弊,但对于舞弊难度,无疑提升了不止一个级别。    大唐农民的赋税已经减至二十五税一,也就是说亩产五百斤粮食,所交赋税仅二十斤。    这对于普通民众绝对是种福利,同时也保证了粮食的战略储备。    但商税提高了不少,从原先十税一,升至八税一。    由于彻底打通这了西域通往地中海的陆路、海路,大唐强大的货物生产能力开始发挥得淋漓尽致,无数的高附加值商品销往海外,换来巨量的原材料和特产品。    举国上下,卯着劲地从海外运回原材料和矿产。    有人统计过,这波矿产、原材料的掠夺潮的高峰期,就在与大食一战之后的二十年。    单以华亭港海路的记录统计,运回大唐的黄金数量高达十万石,白银数量更超过三十万石。    对,大唐豪富,黄金白银不以两计算,是以石计算的。    不过此时的一石已经不如以前了,因为李沐重新制定了度衡标准。    一石只有一百斤。    可饶是如此,十万石的黄金,也是一个天文数字。    这还只是从华亭港海路运回大唐的数字,这还只是二十年的数字。    其实在三年之后,大唐在沿海已经建起了泉州港口,五年之后,范阳港和石见港口相继建成。    此战之后,李沐渐渐地放手权力。    除了元月大朝会和一些节日庆典之外,李沐更多的时间都在出巡。    对于李沐而言,放手其实是一种妥协,也是一种姿态。    皇权的巩固,不在于暂时的权力,而是一种信仰。    与其陷入一种轮回,不如趁早放手。    但李沐并不赞同无为而治。    严密的制度是政体、社稷持续的关键。    李沐改长林外卫为巡检司,代天子巡视天下,为了防止巡检司的权力膨胀,变成又一个锦衣卫,为此李沐定下铁律,巡检司只有侦察权,没有拘捕、审查权。    也就是说,巡检司不能缉捕任何朝廷官员。    同时为了补充监察力的不足,李沐开创了乡绅奏事制度。    依大县五人,中县四人,小县三人的上限,遴选各地德高望重的乡绅做为各地官员的监督。    乡绅不是官员,但设有品阶,勋位品阶。    他们没有任何行政权力,唯一具备的权力,是越级上告和向皇帝、内阁直接闻风奏事权。    虽然与御史的权力范围有交集,但御史更多的精力在于京城,对天下各州乃至各县的情况掌控不足。    乡绅制度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。    乡绅嘛,代表着当地最大群体的利益,只要这一部分人稳定,天下就乱不起来。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